寻商脉·见未来:首次粤商千企大调研精彩看点!
这个暑假广东省首次“粤商千企大调研”正式启动此次行动覆盖全省21个地市动员百支调研团队深入企业和乡村一线全面把脉粤商发展为广东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李宜航、广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郑贤操为百支调研团队授旗
百支团队出征,把脉粤商发展
作为扎根南粤的省属财经高校,广东财经大学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力粤商成长融入办学血脉。学校依托粤商研究特色高地、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以及政企校协同平台三大核心优势,深耕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研究与实践。
在与省社科联的协同规划中,这场调研被赋予了更深远的使命:既为广东“百千万工程”提供一线资料,也为省委省政府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调研从7月中旬持续至9月中旬 ,采用“问卷调查+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座谈会”模式。调研团队涵盖传统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型民企、文化产业等多种企业类型。
为确保调研质量,郑贤操书记亲自任组长,校团委总协调,8个学院参与,工商管理学院(粤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负责组织实施;注重研究设计,调研过程结构化标准化,为师生提供工具包;强化团队建设,遴选有经验有担当的老师作带队老师,选择品学兼优、对田野调查感兴趣,爱学习愿意花时间的学生参与,调研前提供多轮细致的培训;对调研过程全流程进行清单管理。
探索新质生产力的行业和地域应用
调研团虽然分布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调研的重点也各有不同。但不难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应用。
通过调研走访,调研团了解到传统农业靠经验“留种”的低效率和高病害风险,被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有效解决,是传统农业嵌入现代科技的典型象征。广东荟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传统依赖农户自留种的方式,转变为通过组织培养、基因检测和温室无土栽培实现高效扩繁。这一模式使马铃薯种薯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发病率下降、成活率和单产水平明显提高。
调研团在东方锆业座谈时,企业介绍了其在高纯氧化锆、复合稳定锆等方向的最新突破,调研团专家则结合国家“新质生产力”要求提出,亟需建立上下游协同标准,推动氧化锆从传统陶瓷延伸至储氢、固态电池、电动汽车等高端应用场景。 调研团提出的“锆产业链延伸与标准共建”建议,被企业采纳为下一步产学研合作重点,形成了锆材料由“原料型”向“功能型”跨越的路径设想。
在对东莞市爱玛数控科技有限公司的调研中,企业介绍了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及智能化产线的研发进展,并提出市场需求多元、上下游协作不足等现实困境。调研团专家从产业趋势出发,建议企业利用大数据与AI算法进行市场洞察与需求预测,以提前捕捉新能源汽车、医疗、等新兴领域的机遇;在产业链协同方面,推动与材料、零部件及终端制造企业的联合研发和标准共建,提升整体竞争力;在AI赋能方面,倡导在数控系统故障诊断、能耗优化、精度提升等环节引入智能算法,增强设备智能化水平。
通过此次研讨,爱玛数控进一步明确了“由装备制造商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战略方向,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与工商管理学院合作意向,成为调研成果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动案例。识。
追寻从十三行到新粤商的精神图谱
粤商基因里,写满开放与创新的密码。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得风气之先,深圳、东莞等珠江东岸城市配合香港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形成“前店后厂”模式。珠江西岸的广州、中山、顺德、佛山等城市则凭借地缘优势,将国外先进技术、全新理念及时尚消费品引进来。这种开放姿态可追溯至更早的广州十三行时期。明朝嘉靖中叶之后逐步形成广东商帮,早年分为广府和潮州帮。近代粤商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如今,粤商精神在调研中展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在调研过程中,企业普遍关注最新政策与技术变革。比如,在一次由财政税务学院教师主讲的跨境电商财税政策宣讲中,东莞一家电商企业代表表示,过去在海外仓设立、跨境交易中常因增值税、关税合规成本高而裹足不前。通过与调研团队的互动,企业了解到国家正在推行的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城市配套政策,并学会利用“简并税率+一站式备案”模式优化报关流程。会后,该企业将新政策应用到欧洲市场业务中,预计能降低近8%的运营成本。
又如,在工商管理学院关于“全球价值链重塑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宣讲中,佛山一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代表指出,欧美关税战和“去中国化”给出口带来挑战。调研团队建议企业通过供应链本土化+东盟市场拓展两条路径化解风险,并结合数字化改造提升生产柔性。企业随后将“AI赋能的生产调度系统”纳入转型计划,以便更快响应海外客户订单。
世代村调研:侨乡记忆与社会结构的镜像
除走进车间与市场,“千企调研”还深入梅州、汕头、揭阳、江门、汕尾、潮州等23个世代村,探寻粤商精神的历史根脉。团队以祠堂、功德碑、族谱、侨批等为线索,追溯商帮崛起与宗族文化的交织。
在汕头澄海前美村,陈慈黉故居保留了跨国潮商家族六代传承的完整印记。调研组结合口述史与档案史料,梳理其从“红头船”航运到跨国贸易网络的演变过程,揭示了“诚信传家、敢闯敢拼”的商业伦理如何转化为侨汇修桥筑路、兴学办校的公益实践。
调研还发现,世代村普遍面临人口外流、空心化严重、宗族观念淡化、代际疏离等现实困境。潮剧、方言、传统节俗等文化传承乏力,反映出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断层。
因此,世代村不仅是粤商精神的发源地,也是社会结构变迁的镜像。只有将文化传承与现代治理结合,才能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激发侨乡发展新活力。。
从数据蓝海到决策智囊
千企调研的最终目标,是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动能。在启动仪式上,郑贤操描绘了成果转化路径:调研将产出一系列有深度、有温度、有价值的成果——为政府“解急”的政策参考、为企业“定制”的发展方案、为社会“传诵”的粤商文化读本。具体成果载体包括《粤商发展蓝皮书》、政策建议报告、粤商发展数据库、粤商企业发展指数、粤商博物馆等。这些成果既服务政府决策,也助力企业成长。
调研期间,广财还将在民营企业同步开展宣讲活动,解读民营经济政策。在广州,广财教师团队为跨境电商企业解读跨境结算与税务合规政策,增强了企业拓展欧洲市场的信心。在东莞,调研团为装备制造企业提出“本土化供应链+东盟市场拓展”策略,推动其引入AI柔性制造系统以应对贸易风险。在汕头,“两个健康”宣讲助力食品企业重视合规经营与代际传承。在河源,金融团队为新能源企业解读绿色信贷工具,有效破解融资难题。系列宣讲活动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坚定了发展信心。
当百支调研团队在这个夏天奔赴全省各地,深入车间厂房与研发一线,他们带回了生产现场的一手数据、鲜活案例和诊断建议,不仅为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坚实支撑,更成为粤商勇于开拓、务实创新的生动见证。它们记录着传统产业的升级痛点,也闪烁着新兴领域的突破灵感,是粤商商脉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最新注脚。
来源:广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