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变动趋势与国际比较
班级:2019级房地产开发与管理1班 姓名: 麦健铭 评阅人:王方方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大湾区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整理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多项数据,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重心向西北偏移,并呈现由中心向外扩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将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旧金山湾区进行对比,提出以下建议:(1)基于带状工业走廊,建设客货分流的快速通道;(2)优化合作与协同机制,促进地区工业生产的合理分工。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空间分布
一、引言
2017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被证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中央又一次点名粤港澳,全面贯彻一国两制,发挥9+2>11的叠加效应,建设世界级大湾区。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议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见证下,由国家发改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签订。在2019年2月份,国务院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计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正式升级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开始实施建设。在经济全球化新时期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聚集,进入一个开放、创新、复杂的成长环境。一方面,价值链知识的溢出与创新为大湾区和企业带来了成长的机遇,价值链全球化建立了以工业内部分工为基础的全球生产网络;另一方面,价值链的“片段化”形成了散布世界各地的区域产业群体,集聚了专业劳动力池、中间投入品的共享和知识上的溢出,也有助于区域和企业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时中国经济开放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从经济规模、外向度、工业形式、城市竞争力和地区合作水平等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初步具备建设一流湾区的条件。粤港澳大湾区自然区位优势显著,位处“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个经济圈的融合处,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国际窗口城市交汇,为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战略实现,尽管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空间分布及形态变化的研究较为缺乏。湾区城市的合作须建立在已有产业基础之上,研究城市群产业形态的时空变化及其趋势,对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实现世界一流城市群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区概况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实践。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新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
三、大湾区制造业分析
(一)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动趋势
为明晰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空间演变趋势和路径,运用重心法探究2005-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空间重心,转移方向和迁移量以及迁移速度。情况如下:
表1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重心迁移情况
年份 | 经度 | 纬度 | 向东移动 | 向北移动 | 偏移方向 | 迁移量 |
2005 | 113.697 | 22.769 | 0.00366 | -0.004746 | 南东 | 0.665421034 |
2006 | 113.7007 | 22.764 | -0.00861 | 0.0210345 | 北西 | 2.522961497 |
2007 | 113.6918 | 22.7852 | -0.007573 | 0.000467 | 西北 | 0.842164549 |
2008 | 113.684 | 22.785 | 0.018246 | -0.006054 | 东南 | 2.133899277 |
2009 | 113.702 | 22.779 | 0.006264 | -0.00891 | 南东 | 1.209010935 |
2010 | 113.709 | 22.77 | -0.038235 | 0.020548 | 西北 | 4.818152143 |
2011 | 113.67 | 22.791 | -0.002007 | 0.005613 | 北西 | 0.66168957 |
2012 | 113.66843 | 22.796 | -0.000593 | 0.015452 | 北东 | 1.716429885 |
2013 | 113.668 | 22.812 | 0.010018 | -0.002004 | 东南 | 1.134095006 |
2014 | 113.67786 | 22.81 | -0.00018 | 0.001912 | 北西 | 0.213201222 |
2015 | 113.678 | 22.812 | -0.000272 | 0.00552 | 北西 | 0.612748541 |
2016 | 113.678 | 22.817 | -0.03096 | 0.030571 | 西北 | 4.82965 |
2017 | 113.647 | 22.848 |
见表对比可得:(1)2005-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空间布局呈明显向西北方向移动,但偏移态势有细微区别。对比2005年与2017年制造业重心及经济度偏移量,不难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重心向北移动趋势更为明显。(2)逐年对比2005-2017年制造业重心及经纬度偏移量,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重心2005-2017年空间移动距离共计21.93千米,年平均移动1.83千米。
根据区位熵取值范围将其均等分为一般集聚、中等集聚、高度集聚三类,通过ArcGis分类显示2007、2010、2013、2016年4个时间节点的制造业集聚水平,见图,结合数据和图示,从时间维度看:(1)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整体呈明显集聚态势,区位熵取值区间为0.22~8.48,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珠三角制造业产值,就业人数等多项指标表明,2005-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珠三角区域制造业经济产出持续增长,呈高速发展态势。从空间维度看:(1)经济发达地区制造业生产要素外流,生产要素向邻接欠发达地区集中。经济发达区域广州、深圳、珠海,制造业生产要素外流,制造业集聚度下滑。制造业生产要素向与之相邻的欠发达地区集聚,惠州、东莞、佛山制造业集聚度大幅增长。(2)城市间制造业空间演变差异大。惠州、东莞、佛山制造业空间演变呈加速集聚趋势,广州、深圳、珠海、中山制造业空间演变呈现“高度集聚 - 向外扩散-平稳集聚”的趋势。以广州为例,2005-2008年制造业集聚度持续增长,2008-2015年大幅下滑,从0.98跌至0.84,2015-2017年降幅减速,集聚度小幅回温。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重心迁移情况,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集群重心由区域中心向外围城市移动,由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向东莞、佛山转移态势明显。
图1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集聚情况
(二)国际比较
旧金山湾区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先地带,近年来湾区的新兴技术产业及其应用范围都在迅速发展,其中包括机器学习、个性化医疗、自动驾驶汽车、虚拟现实等,这些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商业的未来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据湾区委员会统计,目前全球有数亿人在使用旧金山湾区企业提供的技术和服务,并从中受益。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创新基础条件,同时湾区的建设提出了大湾区内四大核心城市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这不仅有利于核心技术、金融资本、科技人才等重要创新要素的融通水平和协作水平的提升,而且也有利于湾区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推动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的建设。
1.两大湾区科技创新新主体比较
旧金山湾区拥有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的四大分校这五所世界 200 强大学,其中有四所高校的研发支出占全美高校的前30名。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湾区内民众的受教育水平,据统计旧金山湾区内25岁以上的成年人拥有学士学位的比例为46%,远高于美国其他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些高校的研究重心是基础性研究,研究目的在于推动科学探究和知识的发展,研究成果可能很难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或转变为产品,但近三十年来,这些大学的研究成果已经促成了许多最具变革性的商业突破,例如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研发的乙肝疫苗4和斯坦福大学的太阳能电池。5除了为湾区提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旧金山湾区高校还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例如开设种类繁多的创业课程和项目,培养出了一群极具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同时,由于大学生在湾区创业较其他地区更容易获得风险资本的资助,仅2017年斯坦福大学就有1127位创业学生957 家初创企业在湾区获得风险投资,因而他们往往将公司设在旧金山湾区,这反过来为湾区带来了商业和经济的发展。据统计,近10年来,湾区内活跃的初创公司中就有39900家是由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所创。由此可见,一个拥有众多创新型学生的强大高等教育体系,成为了旧金山湾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其次是科研机构,包括国家实验、独立实验室和企业实验室。旧金山湾区拥有国家/联邦实验室共计 26 所,过去国家实验室只为联邦政府工作,科研成果只用于国家发展,但近年来,国家实验室开始尝试与私营企业或部门进行合作,将研究成果商业化,推动湾区经济的发展。独立实验室则是非营利性的科研机构,主要研究成果用于提升公共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质量。企业实验室大多进行应用研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 IT、半导体、能源和生物技术领域,对湾区高端制造业和创新经济的发展起核心作用,被誉为全球高科技产品的“创新前哨站”。
最后是区域内创新企业,截至 2017 年底,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苹果、Alphabet、Facebook 和富国银行这四家公司的总部位于旧金山湾区,其中三家是科技创新公司。3旧金山湾区是继纽约市区和芝加哥市区后的美国 500 强企业的第三大聚集地,并且湾区内的 500 强企业中绝大部分都集中于科技领域,2017 年湾区收入前十的企业为湾区带来了共计 3577 亿美元的收入,就有 78%(2807 亿美元)是来自科技行业(如图 10 所示)。湾区内科技创新企业对于湾区创新发展具有巨大作用,这些企业除了在企业实验室进行的产品研发,或与大学和国家实验室进行合作以外,还通过开放“产业创新中心”来推进制造业。在这些产业创新中心内,创新企业可以免费使用各种先进的制造设备(如 3D 打印机、机器人等)、商店设施和工作空间来设计和测试自己的创新成果。
2.两大湾区的科技创新环境比较
在湾区创新环境方面,旧金山湾区不仅是近年来全美获得国家 R&D 投入最多的地区,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湾区的创新发展。例如,从 1987年起,加州政府就制定了一项关于创新研发的税收政策,该政策提出如果企业在加州有从事科研创新活动,那么就可以相应减少该企业的税收,采用这种抵免税收的方式是为了降低创新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湾区在研发方面的竞争力并刺激加州的研发活动。加州的研发税收抵免是全美最高的税收抵免政策之一,2016-2017年度抵免金额达到17亿美元。此外,湾区政府还出台了制造、研发设备免税政策,该政策允许制造商、部分研发人员和开发商对部分制造、研发设备无需缴纳消费税和租赁使用税。这项税收豁免有利于湾区内制造业、生物技术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创新活动。同时,旧金山湾区风险投资发展时间早并且发展程度也相当高,1972年,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和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共同创立了海湾地区的风投模式,聚集了全美绝大部分的风险投资。2017年,海湾地区获得了305亿美元,占总数的40%。这些风险资本、天使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推动湾区内高校、研究中心的创新技术和想法转化为商业发展,这些资金除了为初创、早期和后期的创业公司提供资金以外,风险资本投资者还通过贡献专业知识、接触网络和管理专长,来提高了新公司的发展潜力。2018年全美获得风险投资总额达1170亿美元,同时期湾区共获得风险投资1952笔,总额高达600亿美元,占全美的51.3%,3近十年以来,旧金山湾区每年所获得的风险投资都超过了全美水平的45%,这些投资支撑起湾区内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技术、生命科学等关键领域的高速发展。
3.两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比较
湾区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最终离不开科研成果的问题,2018年旧金山湾区共获得国际专利 PCT 授权数7679件,62018年加州大学共获得 PCT 专利501件,位居全球高校第一位,但湾区授权数增长率较低且2015年出现了明显下降。许多领先的技术研发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高校内的科研项目中,这些研发成果大部分是从以探究理论知识为主的基础研究开始的,这类研究最初的目的在于增长专业知识,而不是为了研发商业产品。但当科研成果可以运用于提供人类生活质量和生产成为产品时,就会出现创新成果的商业转化过程。湾区科研机构提出一系列方案鼓励专利科研成果转化,例如国家实验室 NASA 最早推广了一种鼓励方案,在该方案中,NASA 的专利可以提供给想要将其商业化的美国公民,符合条件的公民只需登陆网站进行网上申请并且无需预先支付许可费就可使用专利,只有当生产公司完成制造和生产并开始销售时才会收取版税。这样一来,成果转化的沉没成本大大降低,激励对成果转化有想法的公民勇敢尝试,不仅避免科研成果停留在增强理论知识层面,同时也间接推动湾区内创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建立。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获得国际专利PCT授权数共计27812件,增长率达30.5%,近五年来均已超过旧金山湾区,2018年达到旧金山湾区的3.5倍以上。其中,湾区内的深圳大学获得PCT授权数201件,华南理工大学获得170件,分别位居全球高校第三名和第四名。粤港澳大湾区政府提出机制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广东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科研成果落地,例如允许高校自主投资科技成果并对科技人员实施激励机制。同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鼓励高校青年学生自主创业,促进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提升。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主要得出两点结论: 一是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工业生产空间走廊式带状分布特征显著。2000年至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生产总体呈现 “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走廊式带状空间分布。期间,尽管各地区工业生产规模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但基本的带状分布特征依然明显; 二是粤港澳大湾区 11个城市工业生产缺乏协同性。如前文所述,大湾区11个城市工业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性生产和工业结构雷同问题,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发展与合理分工机制。鉴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两点建议:
(一)基于带状工业走廊,建设客货分流的快速通道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的带状工业走廊分布现状,合理建设与优化湾区交通走廊。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工业化加快发展的地区,道路交通的重要性就越显著。大量货物与原料的进出运输亟须快速通达的交通网络予以支撑。从大湾区 11个城市工业发展演变规律可以看出,工业生产的地理重心不断向内陆转移,需要重新调整道路交通的重心布局,以适应工业空间布局的变化。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是人口大量集聚的中心地区,人口密度高,流动性大,为保障生产和生活的有序性,应科学规划与建设客货分离的新道路交通网络。
(二)优化合作与协同机制,促进地区工业生产的合理分工
由上文可知,大湾区11个城市工业生产合作分工不完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竞争大于合作的特征,区域工业生产协同性需进一步提升。香港地区金融业较为发达,深圳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佛山则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东莞工业正快速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其他城市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体量需要进一步扩大。结合上述情况,地市之间应该形成特色化专业和产业分工。作为省会城市,广州应大力推进科技研发与创新、金融、教育及文化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成长。深圳应在已有工业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包括信息装备、精密仪器仪表及机械制造业、生物制药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精尖成品制造业。因地理及历史积累优势,香港可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科学研究及应用、港口物流等产业。周边城市可围绕广州、深圳及香港中心地区调整工业结构,重点发展基础支持工业,如重化工业、基础原料工业、仓储及物流业等。简言之,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应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各自工业生产结构,精准定位自身在大湾区一盘棋中的地位和角色。
参考文献
[1]祝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江门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3):19-22.
[2]吴康敏,叶玉瑶,张虹鸥,何祖欣,王翔宇,郑志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产业技术创新的地理格局及其多样性特征[J/OL].热带地理:1-12[2022-01-31].
[3]单婧,张文闻.高质量发展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转换和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问题探索,2021(12):178-190.
[4]彭芳梅.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为例[J].经济地理,2021,41(11):38-47.
[5]霍祎黎,宋玉祥,刘亭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究[J].经济纵横,2021(11):90-96.
[6]曾婉盈,吴诗彦,陆颖祺,钟坤鹏,王仕鸿,孔荫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规划协同发展的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6(04):62-72.
[7]宋玲,左小明.改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对策与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2):3-5.
[8]李剑川,闫雪莹.国际智能制造业对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J].科技与金融,2021(07):30-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