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
班级:18劳动与社会保障1班 姓名: 邓乐彤
摘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人才政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风向标,具有其深刻的意义。充足且优质的人才资源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大湾区人才政策如何立足实际,扎根具体,进一步提高湾区人才吸引力成了关键所在。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人才政策、发展
一、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现状分析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肩负的重大政治任务。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人才政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风向标,具有其深刻的意义。从整体上来看,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凭借着其经济发展优势长期维持着人口及人才的净流入,而且常住人口远多于户籍人口,社会老龄化危机相较国内其他地区小,但是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却滞后于经济发展,无法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优势。随着全国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加重,各地相继出台优惠政策以求抢夺人才,大湾区该何去何从?如何发挥湾区人才吸引力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大背景下,只有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即高质量人才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才能避免因人口红利的消失而出现的经济停滞,从而进一步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也就是说,集聚优质、充足的人力资源,汇聚高端人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粤港澳湾区 15-64岁的人口规模约为5181.23万人, 占总人口的76.22%, 比全国高出3.72个百分点,使得其有着较为年轻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从世界上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人才成长潜力处于领先状态。在湾区内,聚集了 5所世界100强的大学,多于其他湾区。另外,湾区还拥有着开放、创新与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光明。人口当中,最重要的是人才。以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为划分人才的标准,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可以估算出粤港澳大湾区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达1187.81万,占6797.49万常住人口的17.47%。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人才资源总量的统计口径,即人才资源总量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2016年,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规模则可以达到1431.16万人,占总人口的21.05%。
但与世界其他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比重则明显偏低。例如,就高等教育人口数量而言,美国与日本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就均超过了40%。因此,大湾区各城市 已各具特色,深度统合地开始了以城市为主要载体的综合人才竞争模式。城市发展品质、城市归属感、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发展理念等多方面的发展要素则直接关系到了竞争成败与否。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国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其人才引进成为地区发展基础。然而,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政府人才引进存在高端人才转化率低、人才储备薄弱、人才流失难控以及缺乏合作政策基础等问题,阻碍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根据分析得到人才引进问题,提出实施开放性人才政策,建立人才共享平台以及创建开放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等相应解决对策,为今后大湾区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人才政策支持
根据城市-产业-日人才发展定位表可以看出,港澳与珠江三角洲九地市各显神通,各地市对人才都抛出了不同的橄榄枝,根据地市各自具体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有了自身的人才定位,根据发展需要制定相关引才政策。近些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出台《关于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人才管理改革的若干政策》,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支持广东自贸区建设及创新驱动发展的16项出入境政策措施,优化吸引和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我省创新创业的人才发展环境。出台《关于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培养集聚一大批优秀拔尖青年人才。出台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创新举措,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引进集聚政策。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职称制度。研究制定了人才优粤卡政策,将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入户、安居保障、停居留等十几项高含金量的政策等等。
广州放宽人才入户门槛,海珠引才助推创新岛建设;深圳“入户秒批”扩围,前海完善境外高端人才政策;佛山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禅城以产引才重视设计人才;东莞打造“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珠海人才新政层出不穷,人才培养取得重大突破;惠州示范区实施方案终落地,东江菜人才受重视;中山首席技师制度初建立,全方位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江门一号文件确立人才强市目标,三大品牌共助江门引才;肇庆因地制宜引进医疗人才,引育硕博成为新发力点;港澳与内地人才交流不断深化,人才合作释放创新能量。通过各项具体政策措施,完善大湾区体制制度,营造更为适合高素质人才成长的环境,不断提高湾区吸引力。
三、粤港澳大湾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全球人才流动的不确定性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人才流动具备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各国为了最大限度控制新冠肺炎病毒的蔓延,纷纷临时关闭边境,暂停签发签证和工作许可,人才流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吸引力仍有待提高,机制存在障碍
粤港澳三地在政治、经济、法律与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在人才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上存在障碍。如何提高湾区人才吸引力,为人才扎根湾区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出台相关规定保障,在人才资质互认、研发资金支持、通过便利化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没有具体的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引才政策
湾区对海外华人引进高层次人才缺乏具体到地市的相关政策,缺乏一定的政策统筹力,引才政策针对性不强,吸引力欠缺,不能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政策体系,坚持改革开放,提高国际化能力,与国际接轨。
四、粤港澳大湾区引才优势
(一)众多就业机会
大湾区经济较为发达,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符合多元化和多样性的选择。城市群效应下科技企业数量遥遥领先,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扎根发展。
(二)薪酬待遇较为领先
薪酬待遇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是就业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湾区的就业工资待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准。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较早发展市场经济和吸引了港澳为主的外资,大湾区造就和孕育了众多的优秀企业家,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添城市活力。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四个一线城市中大湾区的深圳和广州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低于北京和上海,香港和澳门则远高于内地所有城市。薪酬待遇让大家看到职业发展,看到未来前景,成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
(三)研发和教育投资力量雄厚
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研发投入方面领先全国,具备引领作用。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一,人员规模保持全国最多。基于大湾区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将继续尝试利用市场力量推动科研和教育投资,推动人才的培育,不断提高人才吸引力和创造力。同时,“9+2”城市在研发和教育方面各具所长。香港在教育方面拥有一定优势,近些年来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办学取得了很大进展,按照中外办学条例设立的港中文(深圳),已经建立了四个学院,同时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大数据、新能源、金融和物流等领域打造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助力湾区教育迈向国际一流水准。中央政府、广东省及“9+2”城市各个地方政府一致认同和支持对更好利用市场力量推动教育和研发投资,助力人才培养起了重要政策支持作用。在中央财政支持力度有限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大湾区设立分校分支;允许民间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办学和投资科研,民间资本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大湾区合作设立分校分支,努力推动大湾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进行大范围市场化尝试的示范区。
(四)湾区环境优势有助于吸引全球人才流动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社会老龄化加速的危机,愈发挑战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一直都是重要因素。粤港澳大湾区以其高水平发展的吸引力维持着人口净流入,但是随着全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这个趋势在未来将难以持续。
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如何吸引人才留在大湾区生根发芽,需要政策发力。例如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以及市场短缺的技术性人才“落户”,出台相关优惠或者帮扶措施吸引。中央为了便利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学习、创业、就业和生活而推出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就具有很大参考价值。一方面大湾区可以考虑率先示范给区内外国人推出“外国居民居住证”;另一方面广东拥有超过千万海外华侨,可以考虑率先示范为海外华侨提供在大湾区学习、创业、就业和生活创造便利,例如与国家移民局协调,为华侨提供长期签证,并给予条件成熟的华侨“华侨居民居住证”。另外,持续推进加快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提供居住、工作、流动等便利来吸引人才。
(五)经济发展背景下优质的营商环境
借助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东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家、创业者以及各领域人才提供绝佳发展壮大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提高湾区人才吸引力,优化“9+2”城市群营商环境。打造“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需要继续抓住就业机会多这一优势,继续保持人口净流入,以领先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家、创业者及顶尖人才入驻,并勇于尝试利用市场力量推动教育和科研投资培育人才。
五、总结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近些年来的热点话题之一,为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典型代表,未来要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任重而道远,如何提高湾区吸引力汇聚人才和培养人才值得思考。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的核心品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就是创新。因此,“打造全球创新发展高地”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一与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了。而创新,人才就是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梁高溥, 罗启璇. 浅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青春岁月, 2019, 000(033):246.
[2]陈瑞娟.粤港澳大湾区引进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的思考[J].探求,2021,(03):67-75+92.
[3]李冬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视域下东莞青年人才资源的开发路径研究[J].中国储运,2021,(07):218-221.
[4]黄振宇,陈鑫.粤港澳大湾区政府人才引进问题及对策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17):114-115.
[5]荆琳.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共享网络的时代内涵和战略意义[J].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19(5):2.
[6]广州南沙开发区人才发展局. 广州南沙:着力打造"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J]. 2020.
[7]游霭琼.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制度与政策创新报告.
[8]梁高溥, 罗启璇. 浅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青春岁月, 2019, 000(033):246.
[9]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政策研究.
[10]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9年简版).
[11]读数湾区 |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