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教育融合发展

发布者:潘苏发布时间:2022-03-12浏览次数:17

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教育融合发展

班级: 金融学一班     姓名:许纪晴      评阅人: 徐靖捷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大湾区的基础教育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的基础性条件。本文对粤港澳三地教育情况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粤港澳各自所拥有的教育优势,总结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要求,并通过相关的例子表现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基础教育、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荀子曾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家想要实现繁荣富强,必须重视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业技术的师傅。如今,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从基础做起,从教育做起,特别是基础教育。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把地基打好了,打牢了,我们才能筑起座座高楼,助力圆梦之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曾指出:基础教育关系到每一个人,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性工程。2021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中央印发了3个文件,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大部署,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新阶段。“基础教育”“双减”“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教育话题。由此可见,教育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是国家发展繁荣的基础性因素。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人才储备的集中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必须摆在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位置。中央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研究探索三地幼儿园缔结“姊妹园”。中央通过实行多项政策与措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基础教育的融合发展势必不可少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交流合作为前提,以创新和发展为基础,以三地全面融合、国家深度整合为目标,以文化教育融合为中介和支点,基础教育的协同是促进心理回归、社会整合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强区域之间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发展,发挥教育在凝聚人心、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一、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的现实基础关键在于了解、比较大湾区教育的总体情况。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基础以及教育的学制安排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粤港澳三地的教育融合发展很难一蹴而就,而且对大湾区的教育融合来说,绝非简单的教育同一化、同质化,而是为了追求教育目标和价值的统一、教育资源的交流和互补、教育功能和结构的协同。因此为了更清楚地分析大湾区的教育情况,厘清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教育差异和差别,可以从“生源—教育体系—国际学术声誉—产业支撑”等维度具体展开比较研究。

(一)生源比较

受教育者是教育领域的主体,是教育关系的前提与条件。生源受制于人口状况,包括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增长状况等。在广东,本地人口仍在增长,且外来流动人口多,生源市场充裕。2018年末广东全省常住人口1.1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177万人。香港人口相对较少,2018年底人口临时数字为748.25万,较2017年增加6.94万人。澳门由于地域狭小,人口最少,2018年底估计人口为66.74万人。

(二)教育体系比较

广东基础教育主要指幼儿教育、义务教育,以应试为主,理论性较强。香港回归以后,基本保持了港英政府时期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由批判精神和社会反思能力。而澳门教育体系起步较晚,但国际化程度较高,其基础教育主要分为“正规教育”与“持续教育”。

(三)国际学术声誉比较

国际学术声誉,既能反映当地教育发展的状况,也决定了粤港澳三地在教育合作背景下可供交流与共享的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基础教育领域,可以借助PISA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经测试,上海、北京、江苏和广州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成绩排名都落后于香港、澳门学生。在测试总分前十名的国家或地区中,中国内地的低分段学生所占比例最高(10.6%)。就教育公平指数而言,中国内地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相关性很高,但香港和澳门的该问题没有这么突出;在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校的归属感等测试中,中国内地学生的分数都是中等偏低。综上可得,在基础教育领域,广东相对落后于城市化程度极高的港澳地区。

(四)产业支撑比较

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GDP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决定了教育的需求强度和结构特征。广东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经济总量高。广东省GDP常年位居中国内地省份第一,其中,珠三角九市的GDP8.1万亿,占全省的83.5%,人均GDP86412元。二是产业结构较为均衡。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38.6%58.9%,产业结构比重为4.0:41.8:54.2。三是民营经济非常活跃,2018年占全省GDP54.1%。这些特点共同保证了广东能够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香港2018年人均GDP38.187万元,远高于广东,地区GDP总量为2.85万亿港元,同比增长3%。另外,香港的实体经济空心化,产业结构有所偏重。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港第一、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快速萎缩,第三产业的占比不断上升,其中进出口贸易、批发及零售、金融及保险占比尤高。澳门2017GDP4057.9亿澳门元,人均高达62.5万澳门元。但是,其产业结构严重不平衡,第二产业不足7%,第三产业超过93%

二、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合作是人类社会集体行为的突出特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大湾区教育合作是地方教育主体冲破传统体制藩篱,重新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基于互利互赢、优势互补的原则,与相关组织和人员进行有效交流互动以提升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一种教育融合发展思路和模式。上述说明了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在不同方面粤港澳都有各自的优势,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高效融合发展,就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协同合作,发挥1+1>2的作用。

(一)广东:丰富教育资源,强调教育均衡发展

广东以珠海为例,珠海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在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2007年印发的《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中小学免费教育,这一举措使珠海市当年超过16万名中小学生受惠,也使珠海成为全国首个实现12年免费教育的城市。“十三五”期间,珠海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4.2万个;实施西部地区教育振兴攻坚行动计划,投入4.474亿元专项资金,创建全国文明校园3所、打造全国足球特色学校37所……珠海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教育,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增加学位,满足市民群众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牢牢把握均衡发展原则,全面提升西部地区整体办学质量,进一步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同时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严格督促落实“双减”政策,做好课后服务工作,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生态,实现基础教育新时代新突破。

(二)香港:基础教育系统的课程改革和配套的“全港性系统评估”

香港以“终身学习、全人发展”的核心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倡导以学生为本,聚焦学生个体学习并注重拓展“共通能力”的培养。在2001年发布的《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中提出,“学校课程必须协助学生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贯彻终身学习的精神,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各种共通能力,以便获取和建构知识,奠定全人发展的基础。”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实施“全港系统性评估”是香港基础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经验。香港基础教育目前仍以私立学校为主体,学校以及教师的自主性较大。较高的学校自主性会带来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千差万别,要确保不同学校提供同样均衡优质的教育,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香港自2004年起陆续面向全港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和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开展“全港性系统评估”,建立新课程和教学评价体系,通过监测学生的基本能力促进教与学的改进,成为香港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措施。“全港性系统评估”主要评估全港学生在中文、英文、数学三个科目上的能力水平。这种以评促学促教的方式,通过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不同主体的评价反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与学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以学校和师生的整体提升促进教育均衡程度的提高。

(三)澳门:加大教育投入,提供免费教育助力教育公平

根据澳门教育暨青年局的相关数据,2006年到2016年,澳门非高等教育公共开支从15.2亿澳门元增长到64.3亿澳门元,教育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使澳门提供长学制的免费教育成为可能。从2007年起,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落实推行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15年免费教育,保障教师权益,提升师资力量助推教育均衡。2012年,澳门特区政府颁布《非高等教育私立学校教学人员制度框架》。《私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和工作表现的统一评核,使得教师在教学水平和质量上能得到较为均衡的提升,而薪酬福利提升、减轻工作负担等措施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教师人数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的生师比和班师比,并使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学习,为后进生提供更多的辅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学业表现的整体提升。

三、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发展实践要求

(一)聚焦学生学习,深化课程改革

聚焦学生学习、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同时前瞻未来人才需求、规划课程改革,是香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核心。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文件中的九种共通能力、八大学习领域、四个关键项目以及灵活开放的学校课程体系等,都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本,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当前,内地正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广东也在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改革。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香港作为区域内最开放、最国际化和最市场化的城市,能汇集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感应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而敏锐感知未来人才需求的方向。因此,粤港澳三地应不断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互借鉴有益的改革经验做法,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划,全面促进基础教育领域协同创新发展。

(二)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公平

近年来内地各省(市、区)虽然在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也不断增加,但由于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且基础教育学生体量较大,生均事业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水平相比港澳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均衡的问题较突出,后者教育投入水平远低于前者,导致学生未能享有同等优质的教育设施和资源。在当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教育投入主体责任,合理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经费使用绩效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不断改善学生学习条件,丰富学校教学资源,提升教师薪酬待遇;另一方面,教育财政投入应实施差别化投入,向教育薄弱地区、学校倾斜,逐步实现基础教育硬件、软件均等化和优质化,不断提升薄弱地区、学校的办学水平,多方联动,为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环境。

(三)提升教师素质,促进专业发展

由澳门的经验可知,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形成系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等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提升都起到积极作用。粤港澳基础教育融合发展要注重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质量,在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同时,应充分保障每位教师享有学历提升、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专业发展的权利,建立完善的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并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学习机会等方面适当向非营利民办学校教师倾斜。

(四)完善监测体系,强化质量保障

2007年起,经过8年分学科试点监测试验,教育部于2015年正式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并在全国开展监测工作。广东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方面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省级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借此契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省级层面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评估项目,在充分了解各地教育质量状况和问题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改革政策、推进改革措施,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质量保障。

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发展实例

20211113日,2021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在广东佛山及香港两地同步举行,论坛旨在为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长提供交流平台,加强三地教育合作交流以及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任务。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出席佛山会场致辞时表示,粤港澳教育合作发展是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三地都要共同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实践路径,不断扩大粤港澳中小学结对覆盖面,深化粤港澳姊妹学校平台建设。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香港教育大学助理教授胡少伟在香港会场分享时表示,香港学校应通过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培训和举办多元化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国情知识,培养国民身份认同及爱国情怀。大湾区未来将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引进世界科技与高素质人才,因此有必要加强国际教育,帮助大湾区学生构建国际视野。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教育厅厅长黄佳表示,一直以来,澳门与大湾区各城市有着良好的教育基础,近几年开展的姊妹学校交流计划扩展了澳门与大湾区学校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截至202110月,澳门64所学校与内地24个省(区、市)缔结了359对姊妹学校,其中与大湾区共缔结了174对姊妹学校。未来,澳门将更致力于加强与大湾区各城市、各教育部门的相互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大湾区的教育发展,在教育理念、课程研究与教师专业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正逐渐进入高效融合的阶段,粤港澳三地合力推动大湾区基础教育迎来新面貌。

五、总结

粤港澳的合作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基础,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开启了粤港澳合作从民间自发性走向正式规范性的新时代。基础教育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粤港澳三地树立融合发展理念,注重挖掘各自的基础教育优势,提高课程设置、教师质量等方面的水平,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公平,推进粤港澳之间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释放出大湾区的经济活力、创造力,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建立世界一流湾区奠定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

曹月.2021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在香港佛山同步举行.羊城晚报

2.刘孙恒.广东珠海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教育.珠海传媒集团

3.陈伟、郑文.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的现实基础和实践理路.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

4.陈文理、何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合作机制研究.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6卷第6

5.耿丹青、张伟民.港澳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及对广东的启示——基于PISA2015数据分析的视角.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